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嘴里刚好不容易好了一个溃疡,没几天另一边又鼓起了个小白点。吃东西扎嘴、说话牵扯得生疼,连喝口热水都像被针扎。家人安慰一句“上火了”“涂点药膏就好”,久而久之赢翻网,大家都把它当成“小毛病”,能忍就忍过去了。
可时间久了,你可能也会有点犯嘀咕:为什么别人偶尔一两个,我却三天两头来报到?是不是身体哪里真的在“亮红灯”了?

从中医的角度看,反复口腔溃疡,确实不能简单用一句“上火了”带过去,很多人背后其实是“阴虚火旺”在作怪。听起来有点玄,其实用生活化一点的比喻来理解就容易多了。
中医说的“阴”,可以理解为身体里的水分、津液、滋养物质,好比一座城市里的水库和绿化带;“火”则像电力和热量,适当有一些,城市才有活力。但如果水库见底、绿化枯黄了,地面炎热干燥,一点火星就容易烧成一大片。“阴虚火旺”说的,就是这样的状态:身体里的“水分”不够,却还在拼命“发热”,火气自然就往上冲,口腔、咽喉这些地方最先遭殃。
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?很多都是一点一滴“作”出来的。长期熬夜、睡眠不足,是最典型的一种。晚上本该是身体悄悄“修补”的时间,你却还盯着手机、加着班,肝肾得不到好好休息,就容易出现阴血亏虚,时间久了,就表现为嘴巴烂、眼睛干、心里烦;

再加上重口味饮食:烧烤、火锅、炸鸡、麻辣烫轮番上阵赢翻网,辛辣、燥热的食物不停在往里送,相当于在已经干裂的土地上不断浇辣油,火势当然压不住。
还有不少人精神压力大、节奏快,白天绷得紧、晚上停不下来,心情烦躁、容易上火,身体的“耗损”加剧,也会助长虚火。久而久之,阴越来越虚,火却越烧越旺,口腔溃疡就很难真正“歇一歇”。
从身体表现上看,阴虚火旺,一般不仅仅是嘴里起个溃疡这么简单,往往会有一串“小信号”一起出现。
许多人常感口干舌燥,即便饮水亦难解渴,这种不适在夜间尤为显著。干燥之感如影随形,扰人难安。舌头容易长溃疡、破皮,有的人是在舌尖、舌边,有的人在颊黏膜,一碰就疼;有的人还会觉得心烦易怒,明明是小事情,却总控制不好情绪,偶尔还会出现入睡困难、多梦易醒;
这时候,单纯靠一支口腔喷剂、几片含片往往治标不治本:溃疡表面暂时收敛了,但生活习惯、体质状态一点没变,很快又会卷土重来。就像墙面反复发霉,光刷涂料不解决渗水问题,霉点迟早还会冒出来。

怎么办呢?如果确实存在“阴虚火旺”的倾向,调整思路就很重要——不是单纯“灭火”赢翻网,而是要一边“补水”,一边把火势降下来。
首先,是作息这根“总闸门”。维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至关重要。夜晚切莫拖延,力求在十一点前安然就寝,如此对身体的滋养与调养,实乃关键之举。哪怕做不到立刻“早睡早起”,也可以从每晚提前15分钟关机、放下手机开始,让大脑和身体都有个缓冲。
其次,是饮食上的“刹车”。一段时间内尽量减少烧烤、油炸、麻辣、酒精这类明显偏燥、偏热的食物,多给口腔和肠胃一点“清静”的机会。饮食以清淡为主,多一些新鲜蔬菜、水果和优质蛋白,既能为黏膜修复提供“原材料”,又能减轻身体负担。需要提醒的是,别动不动就长期大剂量自己吃“败火药”“清热泻火”的保健品或药物,体质不同,用错了反而容易伤到正气。

第三,是学会给情绪“松绑”。很多人口腔溃疡一加重,常常就是在连续加班、闹心事情一堆的时候。可以尝试给自己安排一点真正让大脑“停机”的时间:散步、拉伸、听音乐、做做舒缓的运动,让身体从持续紧绷的状态里退一步,虚火自然也容易降下来。
若在此情形下,口腔溃疡频繁复发,或每次创口面积较大、疼痛显著,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院的口腔科或中医科进行诊治。让专业医生根据舌象、脉象和全身情况综合判断,再决定是否需要局部用药、补充维生素、调理脏腑功能等,而不是一味靠自己“瞎试”。
尤其值得重视的一点是:若溃疡于同一位置反复出现,边缘参差不齐,长期难愈(超两周仍无明显改善),或伴有显著肿胀、言语受限等状况,就不能只往“上火”“阴虚火旺”上归类了,应尽快就医排查,看看是否存在白斑、黏膜增生,甚至口腔癌前病变等其他问题,早发现比什么都重要。

很多人一提起养生,总觉得是中老年人才需要操心的事,其实,口腔里的这些小溃疡,往往是在提醒我们——身体的“账”,早晚都要还。与其反复忍受疼痛、靠止痛药打“游击战”,不如从现在开始,稍微放慢一点脚步,照顾好睡眠,管住嘴里的“火”,让身体的“水库”慢慢重新蓄满。
诚然,真正的健康并非是在问题浮现时仓促“灭火”,而是于平凡日常之中赢翻网,悉心体悟与自身身体和谐共处之道,在点滴时光里守护生命的蓬勃生机。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